航投集團:打開中國通航短途運輸的正確方式
據統(tǒng)計,2018年我國共開通約26條通航短途運輸航線,發(fā)展火熱。多地都將通航短途運輸作為解決偏遠地區(qū)基本出行問題的首選方式。例如,舟山市推出往返于主要海島之間的通航短途運輸服務。內蒙古設立省級通航短途運輸企業(yè),開通根河、阿拉善等多條航線,初步形成省內通航網絡;山西成立通航產業(yè)集團,以運力采購模式開通了太原至省內各城市的通航運輸短途航線。云南普洱設立了普洱通航,運營了普洱到瀾滄等優(yōu)質航線。本月28號,新疆南疆古城、龜茲文化發(fā)源地——庫車,也加入了通航短途運輸的大潮。
雖然都在開展通航短途運輸,但各家模式有所不同。
財政培育式補貼模式。 目前中央政府和部分省市采取了這種模式。優(yōu)勢是門檻低、成效快,不需要地方政府搭班子、建企業(yè),補貼資金到位即可立即啟動,短期內提升運量,讓市場熱鬧起來。
財政培育式補貼模式較為常用,但針對通航短途運輸有時效果并不盡如人意,最大的問題是通航短途運輸市場培育難度遠大于公共運輸航空。通航短途運輸與運輸航空不同,其服務偏遠地區(qū),票價更低,其公益性更強。猶如城市公交車,需求越大,虧的越多,培育周期相對較長。一旦補貼停止,航線就停運,不是2、3年的培育式補貼能解決的。
運力采購模式。 一般由省級統(tǒng)一部署,采用招標的方式引入運營主體。優(yōu)勢是集中全省之力辦大事,確??焖賹嵤⒀杆偕?。省級平臺定位高,能夠與大型民航單位合作,運營更加成熟和規(guī)范。
然而,運力采購本質還是補貼,長期來看政府壓力依然不小。省內沒有通航短途運輸企業(yè),希望“借雞下蛋”,培育地方運力。但采購模式下大部分運營企業(yè)都是外部主體,其核心運營能力、人才和經驗都沒有落在當地。運力采購模式只有市場,沒有沉淀。
省政府自籌模式。 一般由省級政府聯合產業(yè)資本,直接籌建通航短途運輸企業(yè),并在全區(qū)運營。據有關部門測算,民航投入對地方經濟產出拉動作用是1:8。省政府籌建通航短途運輸企業(yè),將通航對交通條件的改善、投資的吸引、產業(yè)鏈的拉動作用充分發(fā)揮,將相關技術、經驗、人才等都沉淀在當地。
然而,省政府對全省通航全盤支持,所有壓力都落在省級財政,基層政府沒有分擔。如果機型選擇和航線選擇不合適,通航短途運輸企業(yè)虧損則更加嚴重,省政府財政壓力則更大。此外,省政府利益平衡點較多,不能面面俱到,決策復雜性較大。有的省份航線開通多連接省會城市,看似是通航,實則是支線,無法形成連接基層的航線網絡。
基層政府自籌。 基層政府是通航短途運輸最大的需求者,也是最大的收益人。由基層發(fā)起設立通航短途運輸企業(yè),是真正的需求導向,效率高、速度快。通常情況下,基層政府設立的航空公司規(guī)模較小、操作靈活,更加適應當地城市的發(fā)展。
但是,基層政府通常財力有限,普遍缺乏資金和專業(yè)人才力量,導致操作和實施難度相對較大。
以上幾種模式各有千秋,至于選擇何種發(fā)展方式,各地應結合自身情況自主判斷。但如果能將幾種模式的優(yōu)勢結合起來,例如,由基層政府主導并發(fā)起自籌,省級政府提供部分資本金支持,給予部分財政補貼,民航行業(yè)提供專業(yè)力量,或許能夠形成一套更好的中國通航短途運輸發(fā)展模式。
期待在新疆、云南、貴州等通航短途運輸發(fā)展訴求迫切的省份,能夠總結發(fā)展經驗,大膽創(chuàng)新,真正打開一條中國通短運輸發(fā)展的新方式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中創(chuàng)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