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不卡在线,日日夜夜网站,国产精品天天看,日韩理论在线播放

4.5億年前赤道“冷舌”滋養(yǎng)了華南板塊

科技 2018-08-22 20:52:42 來源:科技日報
原標題:4.5億年前赤道“冷舌”滋養(yǎng)了華南板塊

奧陶紀晚期(4.58億年前―4.43億年前),我國的華南板塊從南半球漂移到赤道附近,海水溫度卻越來越低。20日,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團隊揭開了謎底:來自南極的冷水團成為赤道“冷舌”,并帶來豐富的營養(yǎng)物質孕育了多種生物在此急速增長。相關成果發(fā)表于最新一期《地質學》雜志上。

現代海洋赤道海水表面溫度(SST)通常是27℃。但是,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的海水表面溫度卻是18℃―25℃,在拉尼娜年份甚至低至13℃,這一切都是南美洪堡冷水洋流導致的。那么,赤道“冷舌”始于什么時候,如何產生,對生物和環(huán)境產生哪些影響呢?

前人研究表明,華南板塊在早奧陶世處于南半球中緯度(即亞熱帶)地區(qū),之后逐漸向北漂移,并在晚奧陶世到達赤道附近。而最新牙形類氧同位素研究顯示了完全相反的趨勢,奧陶紀時海水表面古溫度呈逐漸變涼的趨勢,這與華南板塊古地理位置變化呈現相反的趨勢。

研究人員通過奧陶紀古洋流重建顯示,岡瓦納大陸沿岸存在一個從南極到赤道的冷洋流。詹仁斌團隊與加拿大威斯頓大學靳吉鎖教授研究后認為,基于古生物學、沉積學以及地球化學等證據,可以判斷赤道“冷舌”在奧陶紀時就已存在。

奧陶紀晚期,南極冰蓋形成,富營養(yǎng)的、富氧的巨大冷水團在當時的南極形成后,下沉到一定深度后沿著岡瓦納大陸的東岸向北移動,并在赤道一帶隨上升洋流重新達到海面,當時的華南正好處于赤道附近,正是赤道“冷舌”的位置。冷水洋流給華南板塊帶來了豐富的營養(yǎng)物質,促進了海洋生物群的分異和繁盛,從而發(fā)育了涼水型動物群,記錄它們的就是一套涼水型碳酸鹽巖。因此,赤道“冷舌”是華南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背景機制之一。(記者 張曄)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中創(chuàng)網無關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
分享:

掃一掃在手機閱讀、分享本文